文化是在不断的发展和继承中逐步成长的,很多制度也是如此。例如秦汉、隋唐、明清就是如此。隋唐一体,而且皇帝还是亲戚。汉承秦制、清承明制这也是比较出名的。不过汉朝不仅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也学了项羽的两手。
司马迁写《史记》的本纪,从五帝开始,之后就是秦始皇、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一直写到汉武帝。司马迁为什么要把项羽放到本纪里面呢?这当然不是一条时间线那么简单。
大家都知道,项羽最高峰的时候,也不过是个“西楚霸王”而已,其地位和汉文帝等人不可同日而语。可是有一点儿,可能被大家都给忽略了过去了。项羽最终因失败而在乌江自刎,但他的两项举措却是被后人所效仿,而且还收到了非常巨大的成效。
【资料图】
项羽做过的事儿、施行过的举措挺多,那到底是哪两项被后人所采用并且取得巨大成功了呢?
项羽的第一个举措,也是被当时的人就开始效仿了的,那就是他的部分军事思想和战法。而受到他的军事思想影响,并且将他的战法发挥到极致的人,就是当年他身边的部下韩信。
那个时期的好多人物,虽然最初也不是能征善战,但至少要么是秦朝的官吏、将领,要么原本就是六国贵胄的后裔。最不济的,在市井里面也能混得下去。只有这个韩信,一副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行的样子。
韩信
韩信这样的人后来用兵如神,难道真的只是天赋所在?天赋异禀这个事儿,在神化一个人物的时候用用倒也无妨,但不能把这个因素绝对化。韩信跟随在项羽身边多年,耳濡目染不学也都学会了。
对比一下项羽和韩信的几个经典战例,就会从韩信身上发现项羽的影子。可能有很多人会说,不像啊。这只是个人风格影响了人们的判断。用武术做个比喻来说,打的都是同一套拳法,项羽一打就是招沉力猛,韩信一打就是灵动飘逸。
项羽的第二个举措,被后来的汉朝所采用,最终解决了一直让汉朝皇帝头痛的问题。这项举措就是,通过徙封、分地去削弱、防范那些诸侯。
刘邦名号还是汉王,但被改封到了巴蜀。其他人甭管是谁,要是由一个人王关中,难免实力越来越大。因此,关中就被分成了三份,分给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秦朝降将。而且其中的司马欣还是项家的亲信。
三分赵地,徙赵王歇为代王,封赵将司马卬为殷王,封赵相张耳为常山王;三分齐地,徙齐王田巿为胶东王,封田都为刘王,封田安为济北王;二分燕地,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封其将臧荼为燕王。
项籍
其他所封,多是亲附于项羽的将领,而且不论是地盘面积还是人口,都很难与项羽抗衡。而项羽自己则自封为西楚霸王。一个以项羽为主导的体系就此确立了起来,历史从此进入了项羽时代。
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从而让诸侯国越分越小。而在主父偃提出推恩令之前,贾谊就向汉文帝提出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
汉文帝当朝,就把齐地给分成了齐、济北、淄川、胶东、胶西、济南六国。并且还增强了自己两个儿子的封地——将淮南之地尽封淮阳王刘参,将淮北乃至泰山之地尽封给梁王刘武。
至于刘邦,玩得更加干脆。项羽一败立刻将韩信从齐王改封为了楚王。韩信的楚王被废掉之后,楚国就被一分为二:刘邦的亲弟弟刘交被封为楚王;刘邦的远房堂兄刘贾被封为了荆王。
项羽的分封策略,以结果而论加速了项羽时代的终结,事实证明这种策略是失败的。但是刘邦,依然继续沿用这个策略,几代人下来却成功了。项羽如果地下有知,难免又要笑曰:“天之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