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传统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记者6月9日从嘉兴市经信局获悉,2023年1至4月,该市十七大重点传统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07.5亿元,位列浙江省第三。
当前,嘉兴制造业正处于城市能级跃升、发展方式重塑、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并提出了要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创新强市”,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一条发展新路,让传统特色产业焕发新动力?嘉兴的回答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是要把它们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要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让它们在数字化、绿色化中释放潜力、出新出彩。
【资料图】
智能吊挂系统有序搬运各式面料、成衣;自动裁床不仅提高了裁剪的精度、效率,还改善了裁剪房的环境;智能分拣系统自动识别衣架上的条形码,将衣架送到不同的包装线上;AGV自动引导运输车按规定导引路径行驶,将产品精准运输到指定地点……6月8日下午,记者走进位于嘉兴桐乡乌镇的一处智能工厂,一股浓郁的科幻气息扑面而来。
“3号口001号托盘。”收到指令后,一辆AGV小车赶来接力,托盘上的二维码就是“对接暗号”。只见小车用摄像头轻轻一扫,系统判定准确无误后,小车随即完成货物拿取,而后将货物运送到车间。整个取货过程均由机器完成。
“无论是基础款的大衣,还是工序复杂的羽绒服,现在都可以通过数据设置调整实现快速生产。”企业信息工程部部长盛冬说,数字化改造后的智慧车间,300多台自动化设备根据指令执行任务,每一道流程都按计划精准运行,满足了多品牌、全品类产品的制作需求。
生产线上的“七十二变”,得益于智慧生产模式。2018年底,该企业投入3.5亿元建设的智能工厂一期项目投产,在分拣、搬运等环节应用数字技术、实施“机器换人”。
“以前,单是取面料一个环节就要花费好多时间。”盛冬介绍,完成这项变革,依靠的正是一个看不见的“神经中枢”——服装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该平台集成了GST、ERP和MES等系统,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数字化管控问题,只需输入指定口令就可轻松完成货物仓储。
数字化转型,解决了这家传统企业的诸多难题。平台运行后,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产品不良率降低20%以上。
2023年以来,嘉兴聚焦服装、皮革、箱包、集成装饰等传统特色产业,全面助力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率先出台《关于支持传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排摸产业发展短板与痛点,明确涵盖了17个部门包括金融服务、标准制(修)定、电商拓市等多个领域的支持政策,制定涉及金融、人才、土地等方面的25项举措,每年补助资金约8000万元。
前不久,来自嘉兴平湖的本土设计师沈威廉带着他全新设计的羽绒服系列,“进军”米兰时装周。这些羽绒服色彩丰富、造型新潮,充满设计感和创意性,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羽绒服款式千篇一律的印象。
“时装最重要的是创新!”沈威廉说,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具品牌特色,他时常研究和思考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到设计中去。截至目前,他研究出的羽绒服设计工艺已获得3项国家工艺发明专利,“这次新政策的出台,我们企业将享受到最高100万元的补助,这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实施方案》如同一场“及时雨”,让更多的嘉兴传统特色产业企业享受到“福利”。数据显示,2023年1至4月,嘉兴市纺织服装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9亿元,位列浙江省第二。
事实上,为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又协同联动的传统优势特色集群产业发展体系,嘉兴还充分挖掘海宁皮革、平湖箱包、海盐紧固件等一批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研究出台针对性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走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道路,不断向价值链上游延伸,做大做强“一县一品”传统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创建“浙江制造”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
嘉兴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做强企业雁阵,加快建成“龙头引领+中小微企业配套”的产业发展生态。同时,注重强化科技服务支撑和金融要素支撑,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柔性化定制和供应链高效协同能力,构建以未来工厂、数字工厂为核心的数字化制造体系,力争2023年全市传统特色产业营收利润率达到4.8%以上,规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8万元/人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