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银行需持续提升小微服务质效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随着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小微企业在稳增长、稳就业方面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尽管整体呈现回稳向好趋势,但目前小微经营的恢复仍不稳固,部分小微仍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要更加精准有力的金融支持。
地方法人中小银行作为深耕本地的金融机构,是服务小微企业、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原银保监会在《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地方法人银行要坚守服务当地的定位,加大支持小微企业力度,尤其是普惠小微贷款占比较低的机构,更要继续加大信贷资源投放,提升小微业务占比。
【资料图】
但长期以来,中小银行在服务小微过程面临诸多难点痛点,限制了小微融资质效的持续提升。特别是在金融管理部门重点强调的扩大首贷、信用贷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向,中小银行近年来虽持续发力,但整体信贷投放结构仍待优化。这背后既有小微企业固有的银企信息不对称、抵质押物缺乏、融资需求灵活多样等原因,也有中小银行在获客、风控等方面长期存在的禀赋短板。
要突破供需两侧瓶颈,一方面需要中小银行主动求变、锤炼内功,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完善公司治理,激发服务小微的内生动力,同时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寻求差异化服务,补足能力弱项,提升小微融资的精准性、有效性。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应合理开展外部合作,通过引入场景、增信、风控、数据服务等各类专业化机构,在获客触达、风险管理、风险分担方面获得有效助力,延展小微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构建更加完善的小微融资供给体系。
二、融资担保助力中小银行小微服务
融资担保机构作为重要的融资服务主体,能够一体两面地实现“为需求端增信、为供给端分险”的核心价值,在推动中小银行扩大小微融资覆盖面,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共同推动下,无论政府性融担还是商业性融担,都逐渐探索出一套成熟有效的“银担合作”模式,从不同层面解决中小银行在风控、获客、科技等方面的小微服务痛点,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融资担保增信体系,满足各层次小微主体的融资需求。
1、政府性融担:强化政策引导,支持重点领域小微融资
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由政府及其授权机构出资并实际控股,主要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政府性融担承担国家落实普惠金融政策的重要作用,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和公共属性。通过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政府性融担旨在撬动并引导更多银行信贷资源流向小微、“三农”、科创、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群体。
在政策引导下,政府性融担主要通过财政支持和模式创新提升供给能力、优化服务质量。其中,财政支持一方面立足实现政府性融担的可持续运营,另一方面通过落实政府引导,推动融资担保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财政支持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财政奖补,由地方政府对政府性融担给予担保费补贴,提升融担机构经营可持续性。二是资本补充,包括中央财政根据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经营情况适时对其进行资金补充,以及地方政府和合作银行结合本地融担机构的经营需要对其注资、捐资。三是风险补偿,即地方财政对支农支小业务占比较高,在保余额、户数增长较快,代偿率控制在合理区间的担保机构给予一定比例的代偿补偿。
模式创新主要涉及风险分担机制和业务流程等方面,体现了各地进一步探索适应当地特点、具备商业可持续的合作新模式。自2014年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创新推出“4321”政银担合作模式以来,改变了由融资担保公司承担全额代偿风险、政府提供补贴的传统模式,由市县融资担保公司、省级再担保公司、银行、地方政府,按比例共担风险。“4321”模式将传统的银担合作扩展为“政银担”三方合作,通过重构担保体系,增强整个体系的风险承担能力,有助于提高银行的贷款积极性,推动融资成本降低。此后“4321”模式在全国多地落地推广,并逐渐衍生出广西“4222”模式、福建“442”模式、湖南“二八分担”模式等创新合作形态,因地制宜探索小微融资最优解,不断提升政府性融担服务能力。
近年来,政府性融担模式创新集中体现于“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的大规模落地推广。银担总对总合作由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于2020年发起,其典型模式是政府性融担与银行共担风险、事先锁定担保代偿率上限,由银行对贷款业务进行审批、放款和贷后管理,地方担保机构提供批量担保,省级再担保机构和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逐级提供批量再担保。该模式将“银行和融担独立运作、重复尽调、重复审批”传统银担合作,简化为“双方事前统一审批标准,银行一次审批、融担见贷即保”的标准化流程,同时配套了取消抵质押、反担保要求等优惠机制,大幅提升银担合作效率,降低融资门槛,尤其适合小微、“三农”群体的融资特点。
以首创“4321”政银担合作的安徽省信用融资担保集团(以下简称“安徽省担保集团”)为例,该机构作为政府性融担的典型代表,始终秉持鲜明的政策导向,不断推进模式创新,体现了政府资金“放大器”、地方发展“助推器”的定位和价值。
在政策引导方面,安徽省担保集团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重心,明确提出将服务安徽“三地一区”建设特别是十大新兴产业作为业务重点,持续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对小微、“三农”、科技型企业等普惠主体的融资支持。为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担保供给,安徽省担保集团先后成立普惠担保子公司、科技担保子公司、现代贸易服务业融资担保分公司等专业化机构,针对性服务小微、科技、外贸等重点主体。同时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推出园区贷、科技贷、皖企惠贷、个人经营贷、皖农云担通、谷e贷等多种支小支农支科专项担保产品,精准对接重点领域融资需求。
在模式创新方面,安徽省担保集团近年来继续开展政银担合作改革,推动“4321”模式向“520”五级风险分担模式转型,即“国担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市级担保机构、县级担保机构、银行”各自承担20%的风险责任,持续优化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政府性融担体系。在“总对总”合作领域,安徽省担保集团参考国担基金总对总业务模式,探索建立了省级层面的总对总批量担保机制,并于2023年6月落地首单业务,有望推动银担批量合作进一步扩面下沉。
在对外完善合作机制的同时,安徽省担保集团还积极推动内部数字化转型,包括建立全集团层面的数字协同管理平台,以及提升风控、获客等核心环节的数字化能力。该集团旗下普惠担保子公司推出微信小程序获客平台,可实现客户申请、审批、监控的全流程线上化,同时上线数字风控模型,搭建保前准入、保中授信、保后预警的一体化数字风控体系,不断夯实“敢担、愿担、能担”的能力禀赋。
2、商业性融担:释放市场优势,全流程助力小微融资服务
商业性融资担保公司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相比于政府性融担的强政策导向,商业性融担的银担业务模式和运营机制更加灵活,对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更积极,同时客群更加下沉,在助力中小银行深耕本地市场,服务长尾小微融资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商业性融担机构按照市场原则开展业务,能力禀赋往往更加全面。除基本的增信功能外,商业性融担还在获客、产品、风险初筛、贷后管理等环节具备差异化优势,可为中小银行提供多方位支持。头部融担机构还拥有强大的科技能力和广泛的合作渠道,为中小银行提供全流程支持,构建创新高效的小微融资生态。
业务模式方面,商业性融担在合作方选择、流程搭建、风险分担机制设计等方面拥有更多自主性。在需求端,能够根据不同小微主体的融资特点和风险表现,提供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增信服务。在供给端,可以按照中小银行差异化的资产要求、风险偏好和风控能力,匹配不同的风险共担方案,并提供从获客、风控到科技输出、贷后管理的一揽子融资配套支持。
金融科技方面,商业性融担,尤其是头部融担机构拥有丰富的数据积累和领先的数字化能力,通过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全流程的线上化、智能化水平,降低小微服务成本,提升服务质效。同时,领先的科技能力可以支持头部融担公司与其他平台类、场景类、数据类机构合作对接,实现资源互通、能力互补,共同打造小微融资服务的敏捷生态。
以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简称“平安普惠融担”)为例,在逾15年的小微融资业务经营中,平安普惠融担基于小微群体的融资需求和信用特点,发展出与传统金融机构差异化的全流程获客、风控和科技能力,以“全线上业务流程+线下咨询服务”模式覆盖各类小微人群,破解小微信贷获客难、风控难、商业可持续性弱等行业瓶颈,是商业化融担服务小微的代表性模式。
在获客和服务层面,基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O2O)的服务模式,平安普惠融担在广泛覆盖下沉客群、了解客户个性化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助力中小银行精准触达、有效服务长尾小微客群。在风控层面,平安普惠融担围绕小微群体的经营场景和生活场景,形成多维数据深度交互的风险量化模型,对小微人群进行全方位的风险扫描。通过多场景触达、多数据融合、多增信机制协同,平安普惠融担有效连接中小银行和小微群体,将借款人的资质和需求,与银行的资产偏好进行精准匹配,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助力小微融资定向施力。
此外,在科技创新方面,平安普惠融担于业内率先推出了全线上的人工智能小微信贷解决方案“行云”。该系统通过拟人AI客服完成客户交互,大幅降低客户申请过程的认知门槛和操作难度,减少等待时间,有效解决小微群体,特别是下沉市场小微人群普遍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而这部分人群正是中小银行的服务重心,平安普惠融担通过科技杠杆撬动更多信贷资源,提高了长尾小微融资的覆盖面和可得性。
未来,为小微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融资担保供给有赖于行业的持续创新发展。融担行业需坚守服务小微站位,持续推动政府性与商业性融担错位发展、同向发力。政府性融担将继续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自上而下完善制度框架,畅通多级联动链条,加大对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商业性融担则要进一步健全公司治理体系,夯实风控和科技能力,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使市场化、专业化优势落地见效。通过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供给体系,融资担保机构将不断拓展与中小银行的合作空间,支持中小银行持续提升融资质效,推动小微服务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