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谭》:中华美学精神的新探索,中国动画与传统文化的不解之缘 最新快讯

光明日报   2023-04-13 10:16:12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开年热播引热议的《中国奇谭》将拍第二季。消息一出,再次形成舆论热点。《中国奇谭》这部动画短篇集由八个独立故事组成,在网络端每隔七天播放一集,以“开盲盒”式的传播方式,给观众带来惊喜不断,形成了现象级的文化现象。到目前为止,该动画短片集播放量达2.5亿次,观众、媒体和专家纷纷评价该片“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是对中国动画学派的深情回望和大胆创新”“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同时,彰显创新求变的时代精神”,让人们对国产动画的未来产生了更多期待。

《中国奇谭》中的《小妖怪的夏天》脱胎于国人熟悉的文学经典《西游记》,《鹅鹅鹅》改编自传统志怪小说《阳羡书生》的故事,《玉兔》《飞鸟与鱼》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或民间传说中的概念,还有《林林》《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小满》《小卖部》,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构思选材。有的创作者将水墨、素描结合描绘空灵意境,有的以CG技术制作呈现北国风光,还有的将《百子图》中的孩童、《五牛图》中的老牛、《斗茶图》中的喝茶场景以剪纸的形式“复刻”到定格动画样式之中营造写意风格,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互为表里,奇、趣、美的视听体验之下,中国式奇崛想象、中国艺术风格、中国审美情趣静水深流,使观众获得奇境入梦,我在其中的沉浸式观感。

《中国奇谭》的精彩不仅在于风格“奇”、画面“美”、情节“趣”,更因为创作者抓住了中国动画学派的精髓,即挖掘与中国式瑰丽奇妙的美学想象相匹配的中国式主旨意蕴。比如《小妖怪的夏天》将对现实生活的隐喻引入神话叙事之中,借着小野猪的视角审视打工人的生存状态,并以野猪妈妈絮絮叨叨的爱体现中国式家庭的温情。《小卖部》里,杨大爷因不愿搬去楼房居住,深深眷恋着胡同生活,引发了与胡同里的石狮子等“老物件”的奇幻对话,从而引入垃圾分类、古庙拆迁等话题的探讨。从北国风光到胡同巷里,从未来宇宙到乡土人间,《中国奇谭》纵览古今、展望未来,将可见的景观、人物、动作与不可见的思想文化深度、复杂情感变化浓缩于创作中,传达乡土眷恋、科技幻想、生命母题等内容,体现中国人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对生活的深层探索。

总而言之,《中国奇谭》的创作体现了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用的理念,在继承民族动画创作范式、汲取中华美学精神方面为中国动画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值得褒奖。自1922年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上映,中国动画已走过百年历程。回首这段峥嵘岁月,艺术发展与技术进步携手并进。一方面,技术为艺术提供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艺术又不断向技术提出新要求,促使技术更新迭代。然而,在市场化浪潮中,部分动画人受“眼球经济”的冲击,陷入了奇观至上、迷恋技术等误区,把创作重心放在视觉呈现和技术升级上,导致一些作品徒有绚丽特效和精致画面,故事内核和主题思想却缺乏原创性,模仿借鉴欧美日韩风格的痕迹明显,受到观众吐槽。正所谓,“有术无道,止于术”。光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皮相”是不够的,只有在精神内核上坚守“中国魂”,表达中国风格、中国话语、中国情怀,才能为国人所热爱,为世人所欣赏。

目前,中国动画正在经历一个“寻找自我—意识到自我是多元的—表达自我”的探索过程。《中国奇谭》的出现,可谓在表达自我阶段的一次有益尝试。不只是《中国奇谭》,中国动画对中华美学精神、中国哲学思想等“道”一层面的传承,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动画创作的自觉追求。比如,动画电 影《深海》、网络动画《三体》等,它们敢于用别人没用过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在这些优质作品的助推下,中国动画又一个黄金发展期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