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兑现期叠加“中特估”概念 造船板块股价集体上扬

证券日报   2023-05-16 17:41:50

5月15日,A股市场船舶板块集体大涨。截至当日收盘,中国船舶、中船汉光、中船防务、永兴材料均报收涨停。其中,中船汉光涨幅达20%。此外,国瑞科技涨7.14%,中国动力涨7.44%,中国重工涨8.17%,中船应急涨12.35%,中船科技涨2.27%。“中特估”概念的加持成为造船板块股价表现亮眼的关键诱因之一,以中国船舶为首的中船系有3家公司加入了股价涨停潮。

5月16日,船舶板块延续前一天的市场热度,中国动力盘中冲击涨停,中国船舶涨超4%,中船防务、国瑞科技、亚星锚链也跟风上涨。而后,受大盘走弱影响,造船板块个股出现股价回落。尽管如此,造船板块的整体表现仍然不俗,截至收盘,中国动力涨6.17%,中国船舶涨0.52%,中船防务涨1.71%。


【资料图】

“造船板块的这波上涨,不仅仅受益于”中特估“概念的加持,这些公司既符合国家战略安全发展的需要,在业务端又有明确的需求预期,业绩兑现逻辑比较清晰,所以会被投资者高度关注。”深圳卓德私募投资总监杨博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道。

大周期已至造船板块将进入业绩兑现期

当前造船板块处于订单高增长期。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承接新船订单15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3%;3月份接单量593万载重吨,环比增长28.1%。截至3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109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4.8%。

本轮订单爆发周期从2021年开始,全球新船订单量从2020年的1058艘7500万载重吨急剧增加到2021年的1765艘1.32亿载重吨,创下过去10年来的次高纪录。目前船位排期普遍已经到2026年以后。

一家造船行业巨头企业的内部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在手订单饱满,目前手持造船订单交船期最远已排至2027年。

记者获取的一份中国船舶投资者调研纪要显示,中国船舶在2021年6月份以后接的订单已开始陆续交付,低船价订单大概在今年第三季度交付完,届时可以迎来利润拐点。去年,中国船舶曾在业绩交流会上表示,公司的在手订单充足。

“本轮造船大周期相对比较平稳。周期初期,造船厂的业绩还没有体现出来,从接订单到新船交付一般需要2年至5年时间。随着利润较高的新船交付周期的到来,大船厂会迎来业绩拐点,头部船厂会首先迎来业绩兑现。”上海一家头部券商的机械行业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中信证券在研报中表示,本轮造船大周期中,不同船型周期峰值相对错位,因此整体相对平缓,但持续性更久。预计2023年全球整体船市新船订单价值量为1157.81亿美元,同比下降11.2%;2024年价值量为1285.94亿美元,同比上涨11.1%。油轮、干散货船、海工装备中,FPSO和风电工程船相对景气,同时,船厂产能紧张将使船价维持高位,钢材价格持续下跌也有利于造船厂盈利能力大幅改善。

“本轮周期以高附加值的大型新能源船舶为主,具备承接能力的头部船企受益明显。国内船厂盈利能力有望大幅改善,2023年新船价格维持高位(目前船价较2020年低点上涨约30%)叠加钢材价格下跌(目前20mm中厚板价格较2022年高点下降约35%),头部船企利润弹性较大。”中信证券在研报中表示。

业内称“中特估”即将分化成长价值个股或持续受益

今年以来,“中特估”概念席卷二级市场,不过近期有所分化,不少中字头股票强势涨停,但也有部分个股跌落神坛。当日,除了中船系等“中特估”概念股领涨外,保险、银行、证券等行业的中字头股票也普遍止跌回升,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寿、光大证券等纷纷大幅拉升。

引爆“中特估”概念股爆发的市场消息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主办的“沪市金融业专题座谈会”将在5月17日召开。此次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是“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促进金融业估值提升和高质量发展”,参会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基金和券商人士。

光大证券表示,当前“中特估”主题的安全边际和性价比仍相对较高,未来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中特估”主题行情仍具有较强的持续性。

“从市场交易规律来看,中特估未来必然会有分化,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这也能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运作效率。其中,符合国家战略大方向、掌握核心资源和技术且有明确的预期需求的‘中特估’概念企业自然会在分化过程中呈现向上发展趋势,并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因此,市场也在‘中特估’概念体系中寻找具有成长性和价值型的企业。”杨博对记者分析称。

“另外,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像中国船舶这样的公司,在当下的大国博弈背景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是在核心装备制造和核心技术的突破方面;另一方面,是在国家战略安全方面,特别是在提升我国油气资源的自给率方面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加上造船行业大周期将兑现业绩,自然备受资本市场关注。”杨博对记者补充道。

对于“中特估”主题,有央企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中特估”尚未完全落地,不过国资委对央企的考核有趋势变化,更加关注企业运行的质量与效率、净资产回报率、研发投入的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等。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